保健品中的不必要添加物
你每天吃的營養補充品真的純淨嗎?
你每天吃的營養補充品真的純淨嗎?
現代人重視保健,許多人每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或保健食品。然而,你是否曾仔細閱讀過保健品背後的成分標示?除了有效成分,部分保健品中也可能含有許多「不必要的食品添加劑」,這些成分不但無助於人體健康,甚至在長期攝取下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
nahrin納霖將帶你深入解析幾種常見的添加成分,了解它們的潛在影響,並提供你健康選擇的方向!
食品添加物無所不在,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除了保健品以外,在日常食品中,這些添加物被廣泛使用,目的是為了提升產品外觀、保存期限、口感或味道,卻不一定對人體有實際營養價值。
- 色素:讓糖果、飲料看起來更繽紛、吸引人。常見如紅色40號、藍色1號。
- 人工香料:提升味覺與嗅覺吸引力,卻無任何實質營養貢獻。有些人工香料在高溫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潛在致癌物質或造成肝腎代謝負擔
- 防腐劑:延長產品保存期限,抑制細菌或黴菌滋生,例如苯甲酸鈉常用於果汁或果醬。
- 二氧化鈦:作為白色著色劑,讓食物或藥品更「潔白」有光澤。歐盟已於 2022 年宣布禁止其作為食品添加物,其可能具有基因毒性、影響免疫系統的風險
- 膨脹劑與乳化劑:讓餅乾酥脆、蛋糕膨鬆、奶茶口感滑順。



日常中常見的食品添加物與其應用實例:
醃漬品、果醬 | 蜜餞、醬油、果醬 | 苯甲酸鈉 | 抑制黴菌與酵母、延長保存期限 |
色彩繽紛點心 | 果凍、冰棒、彩虹糖 | 人工色素 | 增添吸引人的顏色與風味 |
烘焙點心 | 鬆餅、蛋糕、餅乾 | 膨脹劑 | 增添蓬鬆口感 |
雖然這些成分在食品製造中屬於「合法使用」,但若過量攝取、累積長期進入身體,可能引發腸胃負擔、過敏反應、神經影響等潛在風險。
因此,如果連「保健品」也含有這些成分,等於讓你在想保養身體的同時,又不小心增加了額外的化學負擔!
保健品常見含有的添加物
- 高劑量維生素B群:雖然B群有助代謝與提神,但過量補充反而可能引起神經刺痛、皮膚發癢、噁心、肝功能壓力等副作用,特別是B6與B12的攝取要格外注意。
- 刺激性成分(如咖啡因、瓜拿納):部分標榜提升體力、燃脂、提神的保健品會加入這類成分,雖可暫時興奮神經,但過量易造成心悸、睡眠障礙、焦慮、腸胃不適。
- 動物性秘方(如胎盤素、鹿茸粉、海馬粉):有些產品強調中藥補養概念,實際上來源不明、缺乏足夠人體實證,可能引發過敏或激素擾亂反應。
- 人工香料或甜味劑(如阿斯巴甜、蔗糖素):部分口服錠或粉包為了提升口感而加入,雖標榜零熱量,卻有研究指出長期攝取可能影響腸道菌相與代謝
選擇乾淨配方,讓保健真正無負擔!

1. 挑選國際性品牌
2. 審視成分欄( 色素 / 人工香料 / 二氧化鈦等等)
3. 製造商及負責廠商資訊(品牌與地址是否符合)
選擇保健品不要只被高濃度、強功效、華麗包裝吸引,反而忽略了產品背後的「添加負擔」。看清標示、了解來源,是對自己健康最基本的負責。
選擇產品時,請謹記:
- 優先選擇無人工色素、香料、防腐劑、鋁製膨脹劑的產品
- 避免攝取來源不明或高劑量成分
- 留意產品是否清楚標示原料與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