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專欄 Nutrition JournalArticles

疾病的根源-慢性發炎

疾病的根源 - 慢性發炎


張珮蓁營養師 Dietitian Patty

什麼?肥胖不是病,但嚴重胖起來會導致慢性發炎,進而衍生一系列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發炎反應是人體必須的自我防禦機制。每當身體有外來物入侵、受外傷或接觸有毒物質時,免疫系統會認出外來的病原體,接著採取一系列的反應為了移除這些外來物,而產生急性發炎,短時間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之後再開始進行自我修復,通常幾天後可緩解,此為急性發炎的過程。但你知道嗎?
「慢性」發炎才是另一個默默影響身體健康與疾病的狠角色!


當身體受外傷或接觸有毒物質時,免疫系統會認出病原體,採取一系列的反應,為了移除這些外來物,而產生急性發炎,短時間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之後再開始進行自我修復,通常幾天後可緩解,此為急性發炎的過程。 但「慢性」發炎才是默默影響身體健康與疾病的狠角色。

 

 
 

「慢性」發炎是一種持續且全身性的發炎,免疫細胞透過不斷釋放細胞激素而引起發炎反應。通常這些症狀與急性發炎相比較為輕微,所以不易被察覺,但若不加以理會,最後可能導致全身性更大的損傷。


慢性發炎是什麼?

有別於急性發炎的快狠準,「慢性」發炎是一種持續且全身性的發炎,免疫細胞透過不斷且反複的聚集、增殖、分化、遷移等,持續釋放細胞激素而引起發炎反應。通常這些症狀與急性發炎相比較為輕微,所以不易被察覺,但慢性發炎就如同身體的星星之火,若不加以理會任由持續延燒,最後可能衍生全身性更大的損傷。


飲食中什麼因子會導致慢性發炎?

  • 過多的熱量攝取
    1. 肥胖是慢性發炎的原因之一,因體內太多的脂肪酸會活化細胞裡的「促發炎因子」,而當促發炎因子被活化起來就是慢性發炎的重要開端。
    2. 腹部的肥胖內臟脂肪堆積的象徵,當內臟脂肪越多,肚子就會越大,而內臟脂肪會參與代謝,產生許多有害的化學物質和激素、促進發炎反應,加速血管硬化問題,對健康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3. 另外,身體的脂肪組織也被證實是一種內分泌器官,會分泌出來許多影響全身各組織器官作用的物質,稱為脂肪激素 (adipokine),種類繁多,有的甚至與發炎、胰島素阻抗性及糖尿病有關1
 
  • 飽和脂肪、反式脂肪
    1. 反式脂肪會破壞血管內壁細胞,容易誘發全身性發炎。
    2. 飽和脂肪攝取過多造成血脂肪過高時,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產生局部發炎反應。
 
  • 過於精緻與高糖份飲食
    1. 高糖份飲食會使血糖增加,並產生大量的糖化終產物(AGEs)與自由基,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膽固醇增加、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彈性降低。
    2. 過量的糖也會誘發身體釋放出促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到血液中,產生發炎反應。
 

過多熱量會導致肥胖,促進發炎反應,加速血管硬化問題,有些身體脂肪甚至與發炎、糖尿病有關; 反式脂肪會破壞血管內壁細胞,容易誘發全身性發炎、飽和脂肪過多會造成血脂肪過高,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產生局部發炎反應; 精製與高糖份的美食會使血糖增加,破壞血管內皮細胞、膽固醇增加、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彈性降低、產生發炎反應



慢性發炎會增加疾病風險?

  • 心血管疾病
過高的血脂肪容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層,引起局部發炎反應,吸引免疫細胞等進入血管內層,吞噬堆積的脂肪,進而形成硬化斑塊,且斑塊堆積、管徑也變得狹窄,形成動脈粥狀硬化。一旦斑塊破裂,導致血小板聚集與凝固,會造成血栓堵塞冠狀動脈(所謂心肌梗塞)或腦動脈(缺氧性中風)。然而可怕的是,血管硬化的發炎沒有典型特徵,是一種靜默型的殺手2
  • 癌症
急性發炎相對快狠準,剷除病原體完畢後,通常可恢復本來的狀態。「慢性發炎」是經過某些物質刺激後,「持續」的發炎反應,免疫細胞也不斷地努力嘗試清理這些代謝廢物,時間一久,免疫細胞就像「過勞」一樣變得虛弱而導致免疫力下降,反而提供癌細胞一個在體內發展的好機會。且這些慢性發炎產生的有害物質,還會影響細胞的分裂,製造出很多「不正常增生」的細胞,最後就演變成癌症,因此想預防癌症,其實更需要「抗發炎」3
  • 失智症
失智症指的是神經細胞因腦部疾病壞死,導致大腦萎縮,腦功能下降的狀態。而「乙型類澱粉蛋白」(Amyloid-β)在腦中的堆積會引起輕微發炎,當「發炎持續不斷」則會阻礙神經新生,久而久之神經細胞就會走向壞死,最終導致腦部萎縮,演變成失智症4
  • 糖尿病

過高的血糖會產生大量的AGEs加速自由基的氧化反應,產生細胞毒素,更引發一連串發炎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與器官衰退等現象。當胰臟組織慢性發炎,很可能影響其功能,進一步導致糖尿病。與高糖飲食相關的腹部肥胖問題同樣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再雙重夾擊下,更加速了糖尿病的進展5


 

過高的血脂肪容易堆積在血管內,引起發炎反應,吸引免疫細胞進入血管,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身體持續的發炎反應會使免疫細胞變得虛弱,導致免疫力下降,這反而為癌細胞在體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增加了罹患癌症的風險。此外,類澱粉蛋白在腦中的堆積會引起輕微發炎,持續的發炎會阻礙神經新生,最終導致神經細胞壞死,造成腦部萎縮,並演變成失智症。當胰臟組織出現慢性發炎時,可能會影響其功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如何減少慢性發炎?​​
  • 生活習慣
    1. 保持健康體重與腰圍
腹部的肥胖是內臟脂肪堆積的象徵,腰圍值越大則內臟脂肪越多,標準腰圍男性不應高過90公分(35.4吋),女性不應超過80公分(31.5吋),過多的內臟脂肪會促進發炎反應及加速血管硬化問題,進而危害健康。
  1. 務必戒菸
吸菸產生的化學物質,會加重身體氧化壓力,造成發炎激素上升,使發炎細胞增加衍生一系列的問題,不只肺部受損、大腦、心臟及腸胃也都無一倖免。
  1. 壓力與睡眠障礙
缺乏睡眠會使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指數升高,會引起腦內輕微的發炎反應,並進一步攻擊大腦免疫的城門「血腦屏障」,促使門戶大開讓有害物質有機會進入大腦,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

 

多蔬果不可少,因為其中的維生素和纖維質有助於抑制發炎、延緩血糖上升、降低血膽固醇,並減少癌細胞的形成。糖分較低的水果如芭樂和番茄是健康選擇。魚類和藻類富含Omega-3,其中的EPA和DHA具有抗發炎、降低血脂和保健腦部的功效,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和腦部老化。少糖少油少加工,避免高糖分和反式脂肪,選擇未精緻的穀物可減少高血糖和發炎反應。適量飲酒不貪杯,過量酒精會刺激消化系統和肝臟,導致慢性發炎和細胞病變,而茶類則能延緩體內氧化反應,是很好的抗氧化抗發炎方式。

  • 飲食習慣
  1. 多蔬多果不可少
蔬果當中所含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有助於抑制促發炎因子,且蔬菜中的纖維質可以延緩血糖上升,降低血膽固醇,避免便秘且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減低癌細胞形成機率。而糖分較低的水果如芭樂跟番茄,也是補充維生素又低負擔的健康好選擇。另外,植化素如多酚類物質類黃酮當中的槲皮素(quercetin)也被證實可抑制免疫細胞釋放組織胺和細胞激素。
  1. 魚類藻類要補充
Omega-3具有免疫調節功效,其中EPA是血管的清道夫具有抗發炎、降低血脂及預防動脈硬化與減少血栓等功能,可預防減少中風或心肌梗塞的發生,大多存在於海洋魚類中。DHA則對大腦功能十分重要,可緩解腦部膠狀細胞過度增生導致的纖維化,適當攝取可保健腦部與預防衰老,主要存在於亞麻籽油、深海魚類、藻類中。
  1. 少糖少油少加工
高糖分的加工食品通常也含一定含量的飽和及反式脂肪,不止產生大量的AGEs與自由基也釋放出促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反式脂肪更會破壞血管內壁細胞,加劇發炎反應。適當用未精緻的穀物如糙米、燕麥、紅藜取代精白米、白麵白麵包甚至精緻的糕點餅乾,也可減少高血糖的發生,避免過量的糖誘發身體釋放出促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到血液中,產生發炎反應。
  1. 適量飲酒不貪杯
酒精含量越高的酒,越會刺激消化系統與肝臟,造成慢性發炎,讓細胞逐漸受損,長期刺激下來,細胞就容易出現病變,甚至演變成癌細胞。酒精建議攝取量,男性一天不超過20克酒精(570c.c啤酒=220c.c紅酒=60c.c威士忌=高粱45c.c),女性每天不超過10克酒精(285c.c啤酒=110c.c紅酒=30c.c威士忌=高粱22c.c)
另外,茶類已被證實能延緩體內的氧化反應,以「茶」代酒的確是很好的抗氧化抗發炎方式!




結語

慢性發炎的起因來自不良的生活習慣與飲食,倘若源頭沒有調整,慢性發炎仍然會持續不斷發生。因此,以預防醫學的角度,平時採取「抗發炎飲食」以及「抗發炎生活習慣」,才是預防及改善慢性發炎的根本解決之道。


慢性發炎的起因來自不良的生活習慣與飲食,倘若源頭沒有調整,慢性發炎仍然會持續不斷發生。因此,平時採取「抗發炎飲食」以及「抗發炎生活習慣」,才是預防及改善慢性發炎的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來源:

1.Galic, S., Oakhill, J. S., & Steinberg, G. R. (2010). Adipose tissue as an endocrine orga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316(2), 129–139.

2.Kelly, P. J., Lemmens, R., & Tsivgoulis, G. (2021). Inflammation and Stroke Risk: A New Target for Prevention. Stroke52(8), 2697–2706.

3.Singh, N., Baby, D., Rajguru, J. P., Patil, P. B., Thakkannavar, S. S., & Pujari, V. B. (2019).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Annals of African medicine18(3), 121–126.

4.Wang, X. X., Zhang, B., Xia, R., & Jia, Q. Y. (2020). Inflammation,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as critical players in vascular dementia.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4(18), 9601–9614.

5.Bastard, J. P., Maachi, M., Lagathu, C., Kim, M. J., Caron, M., Vidal, H., Capeau, J., & Feve, B. (2006).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inflam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European cytokine network17(1), 4–12.